萬年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部太陽歷。它最早是為了紀念歷史上一位名叫萬年的人。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萬年編著的歷法,故而叫作“萬年歷”。而現在所使用的萬年歷,實際上就是記錄預設年代范圍的具體陽歷,以便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查詢。關于萬年歷是怎么來的還有這么一個故事:
商朝時期,有名叫作萬年的樵夫。有一次萬年上山去砍柴,就在勞累不堪躺在樹下休息的時候,萬年望著樹影發呆,心里一直琢磨著如何將節令定準。
不知不覺大半個時辰過去了,這時萬年偶然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心里暗自想道,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
于是,萬年回到家后,就夜以繼日地研制了一個“日畧儀”。但是,晴天的時候他的“日畧儀”還能派上用場,但凡一遇上陰雨天,日畧儀又失去應有的作用了。
萬年為此事也煩悶了些許時日。有一次萬年在泉邊喝水,忽然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地往下滴,頗有規律的滴水聲再次啟發了他的靈感。之后,萬年就親自動手創造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
如此一來,想要正確地掌握時間就不受天氣的限制了。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地觀察天時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日時令的問題了。
之后的日子里,萬年就帶著自制的日畧儀及水漏壺去覲見天子祖乙,然后經過不斷的硏制、改造,萬年終于制定好了新的太陽歷。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歷定名為萬年歷,并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上就是萬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