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客星出現是什么征兆呢?古人把突然出現在星空中,然后不久又消失的星體稱為客星。就像是一個匆匆的過客,突然來臨又即將離去。
客星主要指彗星、新星或超新星。漢代出現了客星的名字,在《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著:“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于房。”這顆星新星出現在公元前134年。
宋至和元年有一顆超新星出現在了天關星的不遠處,這可能就是關于客星最出名的記錄了。
這顆超新星爆發后,經過了兩年的時間才開始變暗。《宋會要》中記載道:“元年三月,司天監言客星沒,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
明代《觀象玩占》中說:“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無恒時;其居也,無定所。忽見忽沒,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間如客,故謂之客星。”
古代占星書中又將客星分成了五大類,分別是周伯、老子、王蓬絮、國皇、溫星。
還有區分的標準,周伯星的外形比較大,呈黃色,很明亮;
老子星外形大,呈白色.循環的樣子;
王蓬絮星外形就像是粉色的棉絮一樣,有點飄忽的樣子;
國皇星外形較大,呈黃白色,遠遠望去有芒角;
溫星外形較大,呈白色,好像被風吹動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