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已經取得了頗高的成果。很多人都知道的哈雷彗星,其實早在公元前613年就被載入魯國巨箸《春秋》一書中,這是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最早的可查記錄。
查閱歷史資料可知,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對天文奇觀的觀測中,就已經觀測到了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經被科學證明是可信的。而當西方發現哈雷彗星的時候已經比我們晚了兩千多年之久。
戰國時期還岀現了不少天文學專著,比如齊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甘德所寫的《天文星占》,魏國人石申箸的《天文》,后人將這兩部著作合成一部書,并稱作《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至今在全世界仍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甘石星經》記錄了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以及它們的出沒規律。在這部書中還測定了121顆恒星的方位,記錄了800顆恒星的名字。
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喜帕恰斯)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恒星表大約早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