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歷法出現在什么時候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歷法的出現,對我國經濟、歷史、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歷法中最古老的歷法非農歷莫屬,農歷也被稱為“陰歷”“黃歷”“殷歷”“古歷”“夏歷”和“舊歷”等。
其實,農歷巧妙地把陰陽歷結合了起來,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于“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
縱觀我國歷史上的歷法發展狀況可以得知,歷法是經過逐步完善并不斷進步才確立下來的。漢朝以前的歷法是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來確定四時的變化以及歲的終始。
最有象征意義的就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岀來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開始和結束。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各諸侯各行其是,因而出現了多軌制歷法;秦朝時期,岀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根據歷史記載可以得知,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干支三合歷。在我國的上古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以及農牧業生產的強烈需求,依次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
據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關記載,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中國歷法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淀,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公歷開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一百余部歷法。
這些歷法中有很多曾對中國文明產生過深刻影響,像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