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食,最普遍的認識就是民間常說的天狗食日。中國最早日食記載是在公元前2300多前,我國就有人觀測到了日食。
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豐富、最完整的日食記錄。光是古書(至清代)的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
《詩經》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認可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以及歷史研究價值。
根據民間資料的記載,古代人是以敲鑼打鼓的方式來對付日食的。由于日全食的時間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鐘),所以在人們鼓聲震天的聲響之后,太陽可能就會馬上“復原”,因而人們更加確信了敲鑼打鼓的威力和實際效果。
中國對日食的記載很早,在漢朝的墓中就挖出許多石頭,這些石頭上刻畫了很多日月星辰的圖形,其中一個畫有“日月合璧”,亦即太陽與月亮疊在一起,這就是當時的日食記錄。
日食不僅僅影響到了民間活動,同時也影響到了皇宮貴族們的生活。中國人認為天代表大自然,而太陽在大自然里有著崇高無比的地位,皇帝被稱為天子,則意指其為上天賦予其權力來掌管人民大眾的。
因而,上天會明示皇帝做錯什么事情、有什么事情要小心,等等。因而,日食就被順理成章地利用了起來,借其各種自然現象來預測將來的兇吉禍福。
根據古書中記載,漢朝每當發生日食時,皇帝就不到大殿做早朝,而到偏殿旁的小殿進行早朝,并且一切從簡。
其實,“天狗食日”的科學解釋就是日食。由于月球、地球運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日、月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其運動軌跡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簡單。
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和半影。觀測者處于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全食;在偽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環食;而在半影范圍內只能看到日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