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壺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儀器。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古代漏壺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將壺盛滿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它通常由銅制成,其制作歷史遠可追溯到我國的夏商時期。
《周禮?夏官》有“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凡軍事縣(懸)壺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
“水守”是在壺旁備水,要不間歇地適時往壺里添加;“火守”有兩方面的意義,即夜間用火照明來觀察箭上的刻度。由這條記載可知,在周朝已經有了漏壺。
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5世紀的北魏道士李蘭制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秤漏。秤漏的構造是一桿吊著的秤,受水壺掛在秤鉤上,以受水壺里受水的重量計量時間。
李蘭曾經這樣規定過:每當流水一升,其重增一斤,時輕一刻。也可以把秤桿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時刻刻度,從而直接讀出時刻數。
還有一種古老的計時儀器叫作沙漏,有關沙漏的最早記載見于元代。沙漏的一個非常顯著的優點就是能夠避免水因氣溫變化而影響計時的準確度。
其原理是通過流沙推動齒輪組,使指針在時刻盤上指示時刻。但是流沙容易阻塞,普及程度并不太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