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籍中,《莊子?齊物論》最先出現了宇宙這個詞匯。“宇”可以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所有地點。“宙”可以指白天、黑夜、過去等所有具體的時間。那么,中國古代如何理解宇宙的呢?
戰國末期尸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他的意思是說“宇”指空間,“宙”指時間,那么“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
后來,人們就把“宇宙”看成是客觀存在的世界。和宇宙意思比較接近的有“乾坤”“天地”“六合”等,但這些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
在《管子》中有“宙合”一詞,其中“宙”指的是時間,“合”(即“六合”)的意思為空間,與古人眼中的“宇宙”是最接近的。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宇宙結構的遐想是非常豐富的。其實,遠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比較簡單粗略的理解。
西周時代,又慢慢形成了“蓋天說”。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不是方形,而是拱形,天空就像一個大的斗笠,大地就好像一個圓盤。
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一書中載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張衡的這個學說是渾天說,這個學說確定了地球不是方的,而是球形的,并且是懸浮在空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