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古時也稱琉璃或者是頗黎。從文物玻璃器來看,我國玻璃工藝的發展從西周到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得比較好。那么,中國什么朝代有玻璃的呢?
春秋戰國初期已經有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這枚中國玻璃珠中吸納了外國玻璃制造的工藝,這恰恰說明了當時中外之間在玻璃制造技術方面已經開始有了交流。
漢代玻璃產地有中原地區,主要以生產鉛頓玻璃為主,河西走廊生產的是助溶劑的玻璃,嶺南地區主要生產鉀硅玻璃。
到了魏晉南北朝,不斷有外國的玻璃制品輸入我國,國內自制玻璃的數量比以前有所減少。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玻璃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這時玻璃的外形、質量以及制作工藝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繁榮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
出現這種繁榮景象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外國玻璃大量地流入我國,促使我國玻璃制造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直到隋唐時期才基本上呈現穩定發展的狀態。
清初,康熙特別重視玻璃制造的工藝,還專門請來了德國的傳教士來中國進行技術指導,并在宮廷建立了玻璃廠。
從此之后,宮廷開始了御用玻璃的制造。經過中西玻璃工藝的不斷融合,這一時期.玻璃制造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玻璃器制作的頂峰時期集中在康、雍、乾三個朝代,從玻璃制造檔案和傳下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玻璃制品的工藝。嘉慶之后,玻璃制作開始衰落,數量減少,質量也不如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