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上的一種風暴,因為它的溫度比它附近的太陽表面溫度低,所以顯得暗些。
現在中國最早記錄黑子的書,是我國西漢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的《漢書?五行志》,其中這樣寫道:“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意思就是在三月乙未那天,太陽岀來的時候顯得發黃,在它的中央部分有黑氣,好像錢那樣大。
實際上早在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漢書?五行志》已早有對太陽黑子的記錄,“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彈丸”,意思是這個四月,太陽邊側有黑子像彈丸那樣大。
我國古書的記載常有“日中有三足烏”的記載。所謂“三足烏”,其實就是指太陽黑子。據統計,從漢朝到明朝,我國共約有100次的太陽黑子記錄。
中國古人對于黑子的觀測非常精密。他們用“如錢”“如栗”“如飛鵲“等詞匯形象地表示黑子的形狀;用“三日乃伏”“數月乃銷”等來表明黑子的岀現和消失;用“日赤無光”“晝昏日晡”等來描寫觀測時的情形。
我國古代的太陽黑子記錄是一份十分珍貴的天文遺產。當時所觀測到的黑子周期以及種種形狀,都和近代所觀測的相符合。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從這些黑子出現的日期和間隔求岀太陽黑子出現的大概周期,計算結果為11?33年,經過現代觀測的驗證,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這些珍貴的太陽黑子記錄資料對于研究太陽物理以及日地關系和氣候變遷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