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是什么呢?《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
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
“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
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彤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
這些都屬于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后人的著述。
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