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約1582?1662年),江蘇婁東(太倉)人。明末著名琴家。所著《溪山琴況》是一部全面而系統地講述琴樂表演藝術理論的專著,也是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這部箸作在總結前人琴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藝術的24個審美范疇,即所謂“二十四況”。
這二十四況是: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
溪山琴況的觀點是什么?徐上瀛提倡“往來動宕,恰如膠漆”演奏理論,使弦與指處于順和的融洽關系中,由此達到“弦與指合”的技藝水準;
在演奏的熟練度與技法上要“務令宛轉成韻,曲得其琴”,使樂曲的韻律合乎音樂的章法,從而達到手指與音韻相“和”,實現琴樂演奏中的技藝美;
最后,徐上瀛提出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與音之深微”的理論,進一步加強“音與意合”的演奏境界,他在《溪山琴況》中說:“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則音與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這是一種對人在音樂審美中借助于內心的想象、聯想等情感體驗,使審美感受變得更為豐富和充實的肯定。
在琴樂“二十四況”中,具有理論核心意義的就是“和”。徐上瀛所說的“和”,并不是平淡無味的“淡和”,也并非庸然無所思,而是蘊含著相當動人的情感力量的“和”。
這也是《溪山琴況》琴樂美學思想中值得借鑒、吸收的精華。所以徐上瀛在卷首便提到“二十四況”中,“其所首重者,和也”。說明“和”況作為琴樂審美范疇之一,在琴學理論中具有其他著作無法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