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朝小說家吳敬梓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代表作。全書共五十六回(也有學者認為最后一回非吳敬梓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托明代,實際上反映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作者通過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小說成為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著作,吳敬梓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
《儒林外史》以真人為范本,以當代發生的事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儒林外史》所寫人物,“或象形諧聲,或庾詞隱語寓其姓名。若參以雍乾間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書中杜少卿為作者的概況,馬純上即馮粹中,遲衡山即樊南仲等。作者從儒林入手,對民族文化長期積淀下來的霉爛因素進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惺園退士說:“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與它以前的小說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辨和批判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