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從何開始,說法眾多,但《黃帝內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人老從胃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首先,胃酸分泌會減少。胃酸分泌減少,就意味著保護胃黏膜、防止胃酸侵蝕的黏液分泌也隨之減少,從而容易引起炎癥;而且胃酸減少,食用肉類時還易發生消化不良;胃酸減少時,殺菌能力也就降低,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其次,胃蠕動也減弱,即使吃喜歡的食物,經6?7小時,仍會有未消化完的感覺,時常感到腹脹。從這種意義講,要延緩衰老,就得從胃的養護開始。
立馬緩解胃疼的小妙招是什么呢?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歷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其中,對于治療、調理胃病也頗有療效。
艾灸治療胃病穴位主要是中皖穴和足三里穴。
選準中腕穴(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悄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在中院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此外,也可以采用隔姜灸法,把生姜切成1毫米厚的薄片置于兩個穴位上,取捏成寶塔糖樣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約灸45分鐘,1日2次。
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蠕動強者趨于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各種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癥等,若以胃皖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