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是誰說的話呢?其實啊,這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意為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關于“孺子可教”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典故。
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因刺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圮水橋上閑游,在橋上遇到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廣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
老人隨后又說道:“把鞋給我穿上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就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離去了。老人走了一段路,返身回來,對張良說道:“你這小伙子很有岀息,值得我深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張良連忙答應。第五天一大早,張良便早早地來到橋上。但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五天之后,早些來這里見我!”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五天后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
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研讀這部書。通讀之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
后來,張良精讀《太公兵法》,在戰場屢建奇功,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臣,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