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
論述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
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在文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
王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并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