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做事不要極端,要懂得中庸之道。那么中庸之道的中庸指的是什么呢?
其實我國儒家有一本重要的經典著作名字就叫《中庸》。《中庸》原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其作者為孔子的后裔子思,后來歷經了秦代學者的修改整理。
到了我國的宋朝時期,《中庸》被提到突岀地位上來,僅宋朝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就不下百篇,特別是北宋的程顏、程頤二人,都極力地尊崇《中庸》。
南宋時期的朱熹又作了《中庸章句》一書,并且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這也就是后來我們常常說的“四書五經”中的“四書”。
從宋元時期以后,《中庸》成為官方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對我國古
代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立身處世的哲學智慧,也對人們的行為思想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和深刻的啟迪。
就連圣人孔子都說“中庸”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和標準,也是我們處理解決所有問題的最高智慧。
綜合地說,中庸之道基本上應該是適當、適度、恰如其分,堅持原則、剛好合適。
在我們看問題和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不偏激、不片面、中正、自然,根據具體的事實和時間,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