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野生泥鰍苗成活率一般在30%左右,最高不超過60%,而人工泥鰍苗種的成活率可以達70%左右,好的可以達到90%左右,最高的可達95%以上。人工泥鰍苗種成活率是野生泥鰍苗種所不能比擬的。
為什么在生產實踐中野生泥鰍苗種的成活率會如此低呢?根據我們的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是捕撈方法不當。由于野生的鰍苗是在外收購由他人捕撈的,捕撈人在捕撈野生苗種時,很難嚴格按照技術規范操作,所以就很容易造成鰍苗在捕撈過程中受到傷害。
二是中間過程多、暫養時間長。野生泥鰍被捕撈后,一般都會經過較長時間的高密度暫養。另外,捕撈的人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有時會對不同規格的泥鰍進行篩選,甚至多次篩選,這樣不但會導致泥鰍體表受傷,體表黏液大量外泄,而且還會產生應激性反應,造成泥鰍的體質十分虛弱。
三是營養不良。捕撈人在暫養及篩選過程中,一般不會給鰍苗喂食,即使喂一點食物,也是營養比較次的東西,這樣長時間的停食或缺少必要的營養,造成泥鰍營養不良,體質明顯下降。
四是篩選和運輸的工具不當。篩選泥鰍所用的篩子,對于個體較小的泥鰍,雖然能順利通過,但也會對其造成傷害,而對于那些個體較大的泥鰍,通過篩孔的難度更大,因此更容易受傷。另外運輸方法和運輸工具不科學,也會造成鰍苗受傷。
五是放養時間推遲。野生泥嫩苗種放養一般都比較遲,這是因為每年3月份天氣轉暖后,農民才開始捕撈鰍苗,捕撈并暫養達到一定數量后,再經過篩選出售時,時間已經進入5月底或6月初了,氣溫已明顯升高,在這個時間段放養大量野生鰍苗是非常不利于養殖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