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聽覺器官如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也會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攻擊,在從末梢到中樞的任何部位發生病變,均可導致聽覺功能的障礙。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病變。
外耳道炎系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皮膚炎癥,可分為彌漫性和局限性(即外耳道療腫)兩種。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桿菌為主。挖耳、耳道進水及中耳炎分泌物剌激可誘發本病。急性外耳道炎主要癥狀為耳痛、發熱,有少量炎性滲出液檢查時可見耳道皮膚紅腫,壓痛及牽拉耳廓疼痛明顯。局限性炎癥稱為外耳道疔,可有化膿性改變。上述病變阻塞耳道會出現耳悶及聽力下降。治療原則:①清潔外耳道,去除分泌物;②局部熱敷或超短波理療,可促進炎癥吸收;③全身應用抗生素;④耳道內可敷用10%~15%魚右脂膏或涂以酚甘油;⑤如帀腫成熟可切開排膿;⑥疼痛劇烈者可酌情應用止痛劑。
外耳道曹病由于霉菌感染引起,挖耳及耳內灌污水為其誘因。本病主要表現為耳內奇癢,經常有少滲出,伴耳鳴和聽力下降,局部可見鱗片狀或斑塊狀霉菌集落。治療原則:①清潔外耳道;②局部應用抗霉菌劑;③避免挖耳及污水入耳。
栓塞外耳道敦骨段皮膚含有酊聆腺,如因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耳道狹窄、異物),均可使其積存,日久可形成酊聃栓子,堵塞耳道,
導致聽力減退,少數病人還可因壓迫引起頭暈、耳雞癥狀。此時患者應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并將酊盼取出。如酊貯質地堅硬,可先用10%碳酸氫鈉液軟化后再取出。
炎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常見有急性鼓膜炎和大皰性鼓膜炎兩種,冬季多發。臨床表現包括患側耳痛,鼓膜充血、滲出。大皰性鼓膜炎可見鼓表面出現一個或數個皰疹,伴有耳悶、耳鳴和聽力卡降。本病如治療不及時,
可能引起中耳炎癥。治療方法:早期可用2%酚甘油滴耳,如大皰形成可在無菌操作下將玄剌破,局部用0.3%氧氟沙星滴耳。耳痛較劇者,可用利多卡因滴耳。為預防繼發感染,可□服抗生琴。
魚、慢性中耳炎在引起聽力障礙的疾病中,中耳炎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臨床上將中耳炎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兩大類,各自又有急、慢性之分。.
(1)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指中耳黏膜的急性化
膿性炎癥,致病細菌分為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全身抵抗力下降,鄰近部位病灶(扁桃體炎、慢性鼻竇炎)以及小兒腺樣體肥大可為發病誘因。臨床表現為耳痛、耳鳴及聽力下降,全身可有發熱、畏寒、疲乏等癥狀。耳部檢查可見鼓旗充血、穿孔和炎性分泌物溢出。中耳乳突放射學檢査可有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渾濁,密度增高。聽力學檢查呈傳導性耳葺,聽力損失可達40-50分貝。
(2)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所致。表現為急性期過后鼓膜穿孔,間斷或持續性耳流膿和聽力減退。根據病變特點可分為單純型、骨瘍型和膽脂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