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什么意思呢?八股文,是中國明朝和清朝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文體,又叫作制藝、制義、時藝、明文(相對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之所以稱為“八股文”,主要是因為它對文章有一定的要求,即必須要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共有八股。“股”或“比”,都是對偶的含義。
八股文主要在明清比較流行,其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個方面。
- 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
- 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
3-體裁結構有一套極為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題、起講、入題等幾部分組成。八股文對字數有一定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限制。
按照明初的制度分為鄉試和會試,用“四書”義一道為300字,用“五經”義一道為500字。清康熙時對字數的要求為550字,從乾隆后一律按照字數為700字的標準。
明清兩代,大部分的官私學校都將八股文作為必修的課程。無論是童試、鄉試還是會試,都要用到八股文。如果不懂八股文,是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的,就更談不上做官了。
但是八股文只有一個用途,那就是應付科舉考試,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作用了。明清時期有許多有才的人士對八股文的態度都比較厭惡。八股文后來沒有得到發展而是被人們遺棄,應該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