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形成就是對我國古代傳統醫學精華部分的繼承和發揚,其實本無流派之分,因為不同醫生主治的領域不同、相同的醫術掌握的程度不同,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流派。按照中醫派別分類的話,在古中醫主要有以下幾個流派:
傷寒派:因張仲景的《傷寒論》而問世。傷寒派是問世最早的流派。張仲景介紹的辨證方法是六經辨證。其中還有明顯的藥證辨證、方證辨證以及體質辨證的例子。張仲景的傷寒論對于中醫的興盛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
脾胃派:該派由李東垣創立,也叫作補土派。李東恒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后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從脾胃著手論治。
滋陰派:由朱丹溪創立。該派治療以滋陰為主。他創立“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重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
寒涼派:以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的劉完素為主要人物,劉完素提出“五運六氣”的理論,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后的醫家影響很大。
溫補派:指由張景岳、薛己主導的溫補陰陽的流派,提出了“溫補學說”,提出“陰常不足,陽本無余”的箸名論點。
溫病學派:以葉天士為代表。該派用藥多以寒涼輕靈為特點。崇尚陰柔,恣用寒涼,治病喜歡補而害怕攻下,喜輕避重,講究平和。
火神派:該派脫胎于傷寒派,但更主張補陽為先。所以該流派也叫作溫陽派和扶陽派。代表人物是鄭欽安。后人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