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去世后,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開始在民間流行。但是當時由于出版條件的限制,人們只能抄閱,流通速度十分緩慢。那么傷寒雜病論歷史地位是什么呢?
晉朝時期,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王叔和非常喜歡這本奇書,只是這本書不夠完整,還差一部分的內容。
王叔和為了能夠盡快地閱讀這本書,他就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最后找到了關于傷寒的所有部分內容,然后加以整理,把它命名為《傷寒論》。
《傷寒論》中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共22篇。但還是缺少《傷寒雜病論》中有關雜病的部分。
宋仁宗時,有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的書。這本書一部分內容和《傷寒論》比較相似,而另一部分,介紹了有關雜病的知識。
后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皇上之命校訂《傷寒論》時,把它和《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進行了對比,知道了是張仲景寫的,就更名為《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
在宋代,《金匱要略》和《傷寒論》都得到了校訂和發行。張仲景著的這兩本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