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療法又叫精神療法,這種治療方法和化學、天然藥物及物理治療有著一定的區別。它是在醫生和病人交往接觸過程中,通過言語影響病人心理活動,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神奇療法。
心理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我們在翻看中國古代醫家的醫箸時,就可以發現中醫先哲們從整休宏觀的角度探討了“形神”即心身間的生理病理關系。
隨著歷史的發展,心理療法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臟腑藏神”“七情內傷”的理論和本土化的“情志相勝”的操作技術,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經典醫案。
與現代心理治療的一些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年),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是中醫“攻下派”的代表醫家。
張氏精于中醫的心理治療,他在發揮《黃帝內經》中情態相勝的理論時說:“悲可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必詭詐誡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在《儒門事親》中,記載了張氏運用感、娛、怖、觸、奪等方法沒有用藥就治愈疾病的驗案,通過這些,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古代中醫的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