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哮喘的急性加重期,依據中醫的理論辨證論治,結合西醫的治法,共同達到解痙平喘之功;在過敏性哮喘的緩解期,中醫有它的獨特優勢,治療上標本兼固,從肺、脾、腎三臟入手,用益氣固表、補肺益腎、健脾益氣、豁痰祛邪、降氣平喘、補腎納氣等方法,以治本為主,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
老中醫治療過敏性哮喘的方法:
(1)風寒束肺:
【主癥】喘咳氣促,胸部脹悶,痰多色白而清稀,初起惡風寒、發熱、面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主方】麻黃湯加減。麻黃6克,桂枝4克,炙甘草3克,杏仁9克。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杏仁助麻黃降肺氣而平喘,且能宣散外邪;炙甘草調和諸藥。四藥相合,共奏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加減】若寒痰阻肺,痰氣不利,加二陳湯化痰理氣;若復感外寒而喘咳,痰多清稀,可用小青龍湯外散表寒,內化痰飲。
(2)痰熱壅肺
【主癥】咳逆喘息氣粗,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嗆咳陣作,痰黃黏稠,漫黃便干,口渴欲飲,舌暗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18克。方中麻黃為君藥,宣肺開表以使里熱得以外達,但麻黃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以清瀉肺胃,兼透熱生津。君臣相合,溫寒相制,且石膏用量大于麻黃,可使宣通肺氣而不助熱。杏仁降氣,佐麻黃宣降肺氣以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相配,共奏清肺平喘之功。
(3)脾虛痰阻
【主癥】氣喘咳嗽,持續性哮鳴,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胸滿悶窒.兼有嘔惡,納呆,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降氣平喘,健脾化痰。
【主方】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半夏15克,陳皮15克,茯苓9克,炙甘草5克,白芥子6克,蘇子9克,萊萌子9克。二陳湯燥濕化痰,藥用半夏、陳皮化痰降氣,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三子養親湯豁痰降氣平喘。二方合用,氣順痰消?哮喘自止。
(4)肺衛氣虛
【主癥】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病前打噴嚏,鼻塞.流清涕,氣短聲低,面白,氣短,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或細弱。
【治法】補肺益氣,固衛平喘。
【主方】玉屏風散加減。黃罠20克,白術9克,防風10克,五味子6克,桂枝6克,白芍6克.烏梅10克,炙甘草10克。其中黃英益氣固表、補氣升陽,防風散寒,使邪去風寒無擾,白術培土生金以助黃英之益氣固表,共為君藥;桂枝通陽散寒,白芍酸斂和陰,桂枝、白芍助黃茂和營衛.共為臣藥;五味子溫腎補肺斂肺兼以芳香通竅,烏梅生津、收斂肺氣助黃茂固本,又可制約防風不致宣散太過,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現代研究表明玉屏風散具有調節機體免疫的作用。
【加減】自汗、畏風嚴重者,加人參,重用黃英、防風;形寒肢冷、哮喘頻作,易于感冒者,加制附子、干姜;盜汗、腰膝酸軟者,加何首烏、枸杞子、杜仲;小兒過敏性哮喘多屬肺脾氣虛,合用參苓白術散。
(5)肺脾腎氣虛
【主癥】短息氣粗,往往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倦怠乏力,動則氣喘,常伴有耳鳴、自汗、畏風、納差腹脹、腰膝酸軟、面色不華,舌質或淡或紅,苔薄滑,脈細虛或細數。
【治法】補肺益腎。
【主方】玉屏風散合左歸飲(腎陰虛)或右歸飲(腎陽虛)。黃罠15克.白術10克,防風6克,細辛3克,炙升麻3克,墨旱蓮30克,五味子10克,鹿角膠(炒珠)6克.熟地10克,山藥6克,桂枝9克,炙甘草10克。黃罠益氣固表、補氣升陽,防風散寒,使邪去風寒無擾,白術培土生金以助黃罠之益氣固表.共為君藥。細辛溫陽散寒、化飲通竅;桂枝通陽散寒,助黃英固表升陽;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墨旱蓮滋陰益腎;鹿角膠甘咸微溫,益精補血之中又能溫補腎陽,與滋補腎陰之品相伍有“陽中求陰”之效,炒珠服用以緩其滋膩礙脾之弊;熟地滋陰補腎;山茱萸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共為臣藥。
炙升麻助藥上行,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補腎攝納平喘之效。
【加減】腎陽不足者,加杜仲、附子等;腎陰虛者,為防止補陽過燥,加枸杞子、桑寄生、桑套;血虛風燥,加當歸、生地、地骨皮、刺殯藜、澤瀉、丹皮;肺、脾、腎陰虛明顯,加百合、當歸、麥冬、烏梅、五味子;脾虛便澹,加蕙攻仁、茯苓;腎氣不足,加淫羊髯、補骨脂、肉灰蓉;反復發作,日久氣血凝滯、濕濁內阻者,加赤芍、川茸、當歸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