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電子結腸鏡檢查,其意義何在
電子結腸鏡檢查,是通過鏡頭將患者腸道病灶部分圖像清晰地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如腸道炎癥、潰瘍、感染、腫物、憩室、出血、息肉、腸道狹窄等,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適宜的方法。
因此,凡出現不明原因的便血、黏液便、膿血便、慢性腹瀉、糞便形狀明顯改變,或便習慣不規律者,或需要套扎、電灼、鉗夾腸道息肉者,或患者有可疑腫物需要采取組織標本進行病理檢驗者均需進行電子結腸鏡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如直腸、乙狀結腸有慢性感染者,肛管有疼痛性疾病者,心力衰竭或身體極度虛弱者,肛門狹窄者,某些精神性疾病及活動性疾病者,以及婦女月經期、妊娠期者,一般禁忌進行此項檢查,做電子結腸鏡前,為確保患者腸道已空,一般會要求患者在檢查前24小時內只食用半流質飲食,如稀粥、稀面條等,必要時則需服用瀉藥以清空腸道,檢查前一天下午三四點,用開水沖泡番瀉葉3~6克,代茶飲,或臨睡前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包。檢查當天早晨禁食,術前2小時做清潔灌腸,腸腔內視野清晰,可便于檢查。
術前半小時給以鎮靜劑和抗膽堿能藥物,如肌內注射阿托品1毫克或地西泮注射液5~10毫克以充分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進行檢查時,矚患者左側臥位,盡量深呼吸放松肛門,醫生將電子結腸鏡緩慢插入肛門內,直至順利全部插入結腸,按順序觀察腸腔內有無病變,檢查完畢后,再慢慢將電子結腸鏡向外退出,邊退鏡邊繼續觀察,檢查時需注意觀察黏膜的顏色,充血程度,有無出血點、潰瘍、息肉、分泌物、結節或腫物等病理改變,如發現可疑病理改變如潰瘍、息肉、腫物等時,可做活體組織檢查,用咬取鉗在病理改變的邊緣取數塊小組織送病理檢查,咬取后注意創面有無出血,并予以充分止血。
電子結腸鏡檢查結束當天,患者應臥床休息,自覺腹脹時可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腔內氣體排出,并觀察有無腹痛。如出現下腹部持續性疼痛,并逐漸加重,下床活動時腹痛加重,肩背部有放射性疼痛者,應及時就診,以免發生休克。
若患者腹部檢查時出現腹膜刺激征,腹部X線檢查見下游離氣體者,首先應考忠腸穿孔,診斷明確后,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等措施:電子結腸鏡下進行活檢者,視患者及創面情況予以口服止血藥及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