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出去旅游的人對鼓樓并不陌生,好多城市都有古代遺留下來的鼓樓,而且都成了當地有名的景點之一。像北京、天津、南京、西安等地都有各自的鼓樓,形態不一,各具特色。
鼓樓在古代是用來報時與警示的建筑,與“鐘樓”搭配使用,白天撞鐘報時,夜晚擊鼓報時,“晨鐘暮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鼓樓最早建于北魏時期,當時社會動蕩,匪盜猖獗。時任兗州刺史的李崇為了防范盜賊、穩定治安,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辦法,下令每個村莊都建造一座高樓,樓上懸一面巨鼓。一旦有盜賊出現,就迅速擊響大鼓。附近百姓聽到鼓聲后就會封鎖各個通道,上報官府準備緝盜。
同時,鼓聲會在附近的村莊依此傳遞擊響,頃刻之間,百里之內,鼓聲就連成一片。而且,各險要地段及路口要道,也都埋伏好了緝盜之人。
盜賊剛剛作案,就被擒獲。時間不久,盜賊就嚇得不敢作案,地方也就平靜無虞了。于是,各府州縣紛紛效仿這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在各鄉鎮村莊構筑高樓,置木架,懸巨鼓,并一直延續到清代。
因此可以說,兗州刺史李崇最早下令建造的鼓樓,而擊鼓的原始作用則是為了報警防盜。只是到了后來,建造鼓樓的位置已由鄉鎮農村轉移到了城里,其作用也由單純的擊鼓防盜逐漸演變成為祭祀和迎賓禮儀以及報時等多種用途了。
大多數的鐘樓、鼓樓建筑在城市的中心偏北側一些,并按照我們對地名命名的習慣,鼓樓所在的位置就會被稱為“鼓樓”。即使原來的鼓樓被拆除,地名往往也會留下來,所以有的城市雖有的地方被稱為鼓樓,但其實并沒有鼓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