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指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我國古代把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歲除”,這天的晚上則叫作“除夕”。有歌曲唱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個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風里飄著香,雪里裹著蜜,春聯寫滿吉祥,酒杯盛滿富裕,紅燈照照出全家福,紅燭搖搖搖搖來好消息,親情鄉情甜醉了中華兒女,一聲聲祝福,送給你萬事如意。”這首唱響千家萬戶的歌曲表達的就是除夕,就是春節間的溫馨內容。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除夕最早起源于先秦時期,發展到今天,在我國北方,人們的風俗一致,吃餃子.年夜飯;南方不同的地區風俗習慣有所不同,有的做年糕吃,有的包粽子吃,或是湯圓、米飯等。無論中外的各個民族都有向往吉祥的習慣,我國的餃子很像“元寶”,年糕也寓意著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意思,都是代表著吉祥如意的。
除夕夜是中國人最向往的幸福時刻,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一家人,幾代同堂,其樂融融,豐盛的飯菜熱氣騰騰,“魚”象征著“年年有余”。飯后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這下樂壞了孩子們,一個個歡天喜地的。人們燃放煙花爆竹,通宵達旦,守歲祈福。
一些有關除夕夜的著名詩詞: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千門萬戶曜瞳日,
春風送暖入屠蘇。
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