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國古代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產生并流傳下來,被我們整個民族所認同的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我國的各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具有豐富的內容。每個節日都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是我國悠久燦爛歷史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一個反映,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時期的文化產物,其形成和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由最原始的崇拜、祭祀、慶祝開始,逐漸地形成,發展完善,直到被人們廣泛認同和接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可以這么說,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各自所代表的獨特內涵。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同時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發展、沉淀、凝聚的過程,也展現了我們古人生產生活、繁衍生息的生動景象。
漢代是我國封建歷史的輝煌時期,是漢民族和漢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政治穩定,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了很大發展,良好的社會條件為節日的定型提供了保障。我們主要的傳統節日就是在這個時期完善定型的。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唐代,節日逐步發展成熟,和現在基本一樣,成為了良辰佳節。
節日里人們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喜悅地慶祝節日,擺脫了節日早期的那種濃重的祭拜、禁忌神秘氣氛。這種過節的方式很受人們的喜愛,所以一直流傳下來,延續至今。
在節日的漫長歷史傳承中,很多的墨客騷人、鴻儒雅士創作了一篇篇與各個節日相關的佳作名篇,言辭優美,被人們廣為誦讀。這些篇章和節日本身一起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通俗而浪漫,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一共有幾個傳統節日呢?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十五個,依次是:農歷正月初一的春節、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節氣清明當日的清明節、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節氣冬至日的冬至、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農歷臘月十六尾牙、農歷臘月二十四祭灶、農歷臘月卅日也就是三十日的除夕,共十五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