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把過敏性疾病(變態反應性疾病)作為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來研究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但是人類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已有極悠久的歷史了。公元前4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伯格拉底發現了哮喘病,并創用“asthma”一詞表示哮喘。還發現某些頭痛病人應禁用牛奶,否則頭痛會加重,這可能是西方有關過敏性疾病的最早的記錄。公元2世紀,古羅馬學者Galen發現某些疾病的發生與一定的植物接觸有關,這可能是西方最早有關花粉過敏或接觸性皮炎的觀察記錄。
古人對過敏的認識記錄還要更早。成書于2000多年前的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記載:“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哮喘發病理論的最早記錄。
東漢時期大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載有“咳逆倚息,氣短不能臥”,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哮喘癥狀的描述。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麻黃治咳逆上氣的記錄。
而這一方法至今在國內外臨床上依舊廣泛沿用。此外我國傳統醫學中普遍采用“忌口”一法,這是一種流傳久遠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其中也包括了對過敏性疾病的防治。由此亦可說明我國古代的人們,早已對過敏性疾病的規律及防治有所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