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免疫?提到過敏性疾病,就不能不提到“免疫”這個詞。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在烈性傳染病(即瘟疫,如天花、傷寒、白喉等)流行期間,那些感染了傳染病后痊愈的人,往往不會再次感染同樣的疾病,因為在他們體內已產生了對這種傳染病的抵抗力,因而可以由他們來護理病人,最初的免疫概念也由此而起。免疫即“免除瘟疫”的意思,是指身體對傳染因子的再次感染產生的抵抗力,抵抗力的強弱可以用免疫力來表達。所謂傳染因子指的是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這就使得免疫與微生物學密切相關,使人們認為免疫僅僅指身體對感染的防御功能,而且免疫對身體都是有利的。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免疫也有了新的認識,認為上述的早期概念并不能確切反映免疫的本質,因為人們發現與傳染病無關的過敏反應、器官移植排斥、腫瘤的發生發展、不育、衰老等,實際上都與免疫有關。所以現代的免疫概念應該是指身體識別“自身”和“異己”的活動,就是一種區分“敵我”的活動。“異己”可以是侵入體內的微生物、輸血不慎而進入的血型不符的他人血液、移植體內的器官、不同于機體正常成分的腫瘤細胞等,這些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所有的“異物”,統稱為“抗原”。機體的免疫功能,首先是區分自身和異己成分,然后通過免疫過程,最終表現為對異己成分(抗原)的排斥。這種排斥所造成的后果,許多對機體是有利的,如抵抗感染等;但有些則對機體有害,如發生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疾病等。所以過去認為免疫對機體都是有利的概念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