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狀線有何臨床意義?齒狀線是內外胚層的移行區,上下兩方的上皮、血管、淋巴和神經的來源完全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學標志。85%以上的肛門直腸疾病都發生在齒狀線附近,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是外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齒狀線以上是直腸,腸腔內壁覆蓋著黏膜,齒狀線以下是肛管,肛管覆蓋著皮膚:
齒狀線以上的痔是內痔,齒狀線以下的痔是外痔,齒狀線以上的息肉、腫瘤附以黏膜,多數是腺瘤,齒狀線以下的腫瘤附以皮膚,是皮膚癌等。齒狀線以上的神經是內臟神經,沒有明顯痛覺,故內痔不痛,手術時是無痛區;齒狀線以下的神經是軀體神經,痛覺靈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此。
齒狀線還是排便反射的誘發區,齒狀線區分布著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終手術時是有痛區,齒狀線以上的血管是直腸上血管,其靜脈與門靜脈系統相外胚層碰頭會師的地方,所以幾乎所有肛門、直腸先天性畸形疾病都發生在通:
齒狀線以下的血管是肛門血管,其靜脈與體靜脈相通。齒狀線是胚胎內、末組織,當糞便由直腸達到肛管后,齒狀線區的神經末梢感覺到刺激,就會反射地引起內、外括約肌舒張,肛提肌收縮,使肛管張開,糞便排出。如手術中切除齒狀線,就會使排便反射減弱,出現便秘或感覺性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