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貢茶的發展制度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佛教的發展推動了飲茶習俗的傳播。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江南茶葉種植發展迅速,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初步商業化,形成區域化和專業化的特征,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1)選擇優質的產茶區,令其定額納貢匚當時名茶,亦有排名:雅州蒙頂茶為第一,稱“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2)選擇生態環境好、產量集中、交通便利的茶區.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專門制作貢茶。如:湖州長興顧渚山,東臨太湖,土壤肥沃,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歷五年(770年)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的貢茶院,是歷史上第一個國營茶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