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們都學過一首《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霧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更變,相差不過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這首簡潔押韻的《二十四節氣歌》中包含了一年中的二十四個不同的節氣,分別表示了一年四個季節輪流轉換和氣候的變化特點。這二十四個節氣從春分開始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如下。
從這個排列整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半個月左右。在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的軌道上,二十四個節氣分別對應著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圓周三百六十度,每十五度一個節氣。
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這二十四個節氣中,“立”字是開始的意思,“分”是分開,一分為二的意思,是代表一種極限、轉折點的。如立春這個節氣的意思就是說春天開始了,春分就是春天的中間。夏至和冬至在天文學上分別指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該分別回頭了,但是季節還是夏季或冬季,也是兩個季節剛剛過了一半的時候。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立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代表的是四季的交替變換。這八個節氣和農業耕作息息相關,也被稱為“農耕八節”。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則是反映了相關的氣候特征。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的是物候特征和現象。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悠久的農業文明的體現,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