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年)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斗爭。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舒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輔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