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把錢稱為“孔方兄”,如明朝凌濛初的《紅拂記?第三出》:“他不過向孔方兄告得個長頭假。”那么,為什么古人把錢稱為“孔方兄”?孔方兄代表什么呢?
據專家考證,中國最早使用的貨幣是商朝的貝幣。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才開始使用金屬貨幣,比如布幣、刀幣等,樣式很多,沒有統一的標準。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貨幣,廢除了先秦各國流通的布幣、刀幣、蟻鼻錢等,將“半兩錢”作為全國通用的鑄幣,民間將它稱為“銅錢”,自此銅錢就成為中國歷代最為通行的錢幣樣式,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孔方兄代表什么半兩錢,圓形中間有一個方形的小孔,它的上面寫有“半兩”二字,不太重,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古人把銅錢稱為“孔方兄”是有原因的,晉朝魯褒所撰《錢神論》中記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意思是說對于世人來說,錢就像是一個神奇的寶貝,大家就像敬愛自己的兄長一樣敬重它,沒有了它人們就會變得貧困衰弱,有了它人們就可以富裕強大。后來,人們就給它起了“孔方兄”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