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樹栽培簡史
中國關于茶最早的記載是《神農本草經》:“神農嘗15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陸羽的《茶經》中也說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由此可見,是神農氏發現了茶。
根據晉?常據《華陽國志?巴志》,商末時彳唉,巴國已把茶作為貢品獻給周武王了。在《華陽國志》一書中,介紹了巴蜀地區人工栽培的茶園。魏晉南北朝時期,茶產漸多,茶葉商品化,人們開始注重精工采制以提高質量,上等茶成為當時的貢品。
魏晉時期佛教的興盛也為茶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為了更好地坐禪,僧人常飲茶以提神。有些名茶就是佛教和道教圣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云霧、黃山毛峰、龍井茶等。
茶葉生產在唐宋達到一個髙峰,茶葉產地遍布長江、珠江流域和中原地區,各地對茶季、釆茶、蒸壓、制造、品質鑒評等已有深入研究,品茶成為文人雅士的日常活動,宋代還曾風行“斗茶”。明淸時期是茶葉生產大發展的時期。人們做茶技術史禹比兀代還山現了機械制茶技術,被視為珍品的茗茶也出現。明代是茶史上制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朝代朱元璋在茶業上詔置貢奉龍團,對制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為現代制茶工乞的發展奠定礎,今人泡茶向非煮茶的傳統就是明代茶葉制作技術的成果。至清代,無論是茶葉種植面積還是制茶遜,規模都較前代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