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來源和本義
大體而言,在唐代之前人們大多把茶稱為“荼”,期間也用過其他字形,直到中唐以后,“茶”字才成為官方的統一稱謂。
最早的時候,人們用“荼"字作為茶的稱謂。但是,“荼”字有多種含義,易發生誤解;而且,荼是形聲字,草字頭說明它是草本植物,不合乎茶是木本植物的身份°到了西漢的《爾雅》一書中,開始嘗試著借用“欖”字來代表茶樹。但植的原義是指楸、梓之類樹木,用來指茶樹也會引起誤解。所以,在“欖,苦荼”的基礎上,又造出一個“搽"字,讀茶的音,用來代替原先的檢、荼字。到了陳隋之際.出現了“茶”字,改變了原來的字形和讀音,多在民間流行使用。直到唐代陸羽《茶經》之后,“茶”字才逐漸流傳開來.運用于正式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