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我師”“和為貴”“和而不同”等之外,我現在能想到的,至少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和老子、陶淵明等人的哲學思想大異其趣,也和現代社會諸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淡漠乃至冷漠、冷血的人不一樣,孔子是非常積極的,積極入世的。他并不是關起門來,或自娛自樂,或相忘于江湖,或遠離廟堂,或見人被老虎咬不相救反而拍視頻、發朋友圈。他所關心的,也不是他個人或家庭或家族的成敗得失榮辱毀譽,而是整個社區良好有序地運轉,是出于對整個社會的深切關懷,是有著對整個國家進行頂層設計的大格局的,是有著悲天憫人的大情懷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值得推崇,孔子“這清新脫俗美少男,跟'精致的利己主義'妖艷賤貨不一樣”。
其次“仁義禮智信”的系統思想。這里需要說的就太多了,這不是我的專業,建議同學們自己去買書來看,最好是直接看《論語》原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大型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里面一般都有注釋幫助閱讀理解。人都說了,“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向你鄭重承諾:看了絕對不白看!隨便拿出禮儀禮節的“禮”和誠信的“信”來說,我們不是不需要,是太需要了。
最后,奮發敢為的行動達人。孔子從55歲(虛歲、實歲已經不重要了,誰還計較那1歲2歲的?)開始,用14年的時間,帶領眾多弟子,周游上10個國家,傳播自己的政治、社會、倫理思想主張,這—點不服不行。為什么呢?55歲,都快退休了,換作你我,在單位混混日子算啦!14年時間,孔子走啊走,走啊走,一直走到68歲。68歲什么概念?很多人基本都在上老年大學了,或者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可人家孔子還在外面跑,還帶著理想在外面跑,還帶著“小目標”在外面跑。而且,孔子還不是自己一個人跑,他是帶著一群弟子在跑,這么多人,首先吃喝拉撒就是一個問題,我覺得更大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隊伍大了,不好帶啊。可那些個弟子還真就死心塌地跟著他,日復一曰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走啊走,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走,—共走了上10個國家。
雖然以前的國家比較小,相當于現在的一個省,但那么走下來,不累死,也累夠嗆。孔子當時的“周游”,應該是沒有什么商家贊助的,基本屬于“窮游”,還不一定有“青年旅舍”住,風餐露宿、吃了上頓沒下頓不可避免。再加上孔子身處“春秋”時期,寫到這里,我就自然而然想到一個詞“戰亂頻仍”,即“戰亂很多”的意思。而且,那時候的房地產開發也應該沒有現在這么嚴重,豺狼虎豹多有出沒,人身安全都難保證。孔子及一眾弟子能夠全身而還,已經算是萬幸了啊。所以說孔子是“奮發敢為的行動達人”,是一個行動派,毫不為過。
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快速進步、國家急速前進的這個時代“孔子精神”完全合拍,而且不可或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