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孔子學院(包括孔子課堂)都歸北京的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管理。所有孔子學院都設在國外,掛靠所在大學,其日常管理歸所在大學管理,具體由中方院長和外方院長負責。那么,孔子學院的中方承辦院校都干啥?
先搞清楚一個概念。之所以稱為“承辦”院校,意思就是它不是“主辦”。所以,一般國家漢辦發新聞的時候,都會說:“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和……(海外機構或大學的名稱)合作共建的孔子學院于……(時間)順利揭牌,中方承辦院校為……”
再搞清楚中方承辦院校為什么要“承辦”孔子學院。當然有很多考量,而且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考量。有的可能出于學校國際化戰略考慮,畢竟孔子學院是一個直接延伸到海外教育機構或者大學的平臺,有了孔子學院就相當于有了現成的海外根據地或者駐某國辦事處,要搞什么合作都水到渠成,各種人才也能送到海外去鍛煉一下,擴大國際視野,而且還能和國際接軌,拿到第—手的國際前沿資訊,那是極好的;有的可能出于學科發展、學術研究考慮,單就漢語教學來說,孔子學院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漢語國際教育,以前叫對外漢語,現在不能那么叫了,去了人家的地盤,咱們自己才是'‘老外”。
那么好了,漢語國際教育,老在國內搞,畢竟不是大頭,來華留學生人數2016年還不到40萬人,絕大多數學漢語的人在海外呢。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必須到“國際”上去,這方面的研究才能研究得透,才能照顧到一直以來“沉默的大多數”;有的可能出于經費考慮,承辦的孔子學院多了,孔子學院總部往往會在那里設一個“基地”“培訓中心”什么的,那么就會撥款,經費自然有了。經費很重要啊,有了經費,校內的教學、科研、學生實習、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才有強有力的后盾。
最后說…下中方承辦院校都干啥。一般是負責推薦選拔中方院長、外派教師、漢語教師志愿者,對海外的孔子學院不存在管理的職能,只是起協調和統籌的作用,比如每年開孔子學院理事會,如果這個中方合作院校承辦了幾所孔子學院,那么,它就可能會把這幾所孔子學院的理事會放在一起來開,節省時間、精力和金錢。中方承辦院校的付出其實也挺大,不說孔子學院籌建時和揭牌時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付出,孔子學院成立后,要派出中方院長、外派教師、漢語教師志愿者,
這都需要花時間精力的。承辦3所及以上孔子學院的院校,一般都設立孔子學院(工作)處或者孔子學院(工作)辦公室(處級單位),專人專崗來做這個事情。而且,對中方院長、外派教師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比如中方院長“年齡不超過55周歲,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擔任副處級及以上行政職務至少一年”,說實話,這樣的人,在哪個單位不是頂梁柱、業務骨干?呼啦這么一走,空下來的工作得找人填補,而且一填補就是2—4年。但從各方面來說,辦孔子學院都是好事,中方承辦院校都挺積極的,這沒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