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最初是一個褒義詞,形容精神十分專注。后來,人們把它用作了貶義詞,形容一個人有些癡傻發愣的樣子。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外篇?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形容哪種動物:“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源于一個寓言故事:周宣王特別喜愛斗雞,但是對訓雞不在行。正好有一個名叫紀漕子的人,奉命為周宣王訓練斗雞。紀浩子把雞訓練了十天后,周宣王就問紀酒子是否已經把雞訓練好了,紀港子回答說還沒有,因為這只雞面有兇色,但是缺乏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脩子說還不行,因為這只雞看到其他雞的影子,還是會感到緊張,說明還有好斗的心理。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按捺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酒子覺得這只雞還是有些浮躁,不夠淡定。這樣又過了十天,紀濱子終于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滯,看起來就像一塊木頭,說明它已經進入到最好的狀態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聞風而逃。
其實,“呆若木雞”并不是真的呆,而是有很強的戰斗力,不用進攻就能使其他的雞望而生畏。因此,“呆若木雞”就是斗雞的最高境界。“呆若木雞”就是源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