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可羅雀”這一成語,原指在門外可以張網捕雀。后形容做官的人因為事業由盛到衰后,賓客比以前少了很多。門可羅雀成語故事: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為廷尉,賓客wn;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司馬遷發出感嘆:漢初時期,汲、鄭兩人都是賢能之人并位居高官,眾人都十分敬畏二人,每天都有很多的客人到門上拜訪。但因為他們個性十分正直,官場不容。后來二人都丟官失去了權勢,生活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此時,以前登門拜訪的人都再也沒有了蹤影。
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漢文帝時的大臣翟公身上。翟公曾任職廷尉,位高權重。在他當官時,家中每日來訪的賓客數不勝數。但是當他丟官后,就不再有賓客造訪,門外特別冷清,就可以拿著網捕捉麻雀了。后來,翟公又官復原職,賓客又繼續地登門拜訪,逢迎巴結。
經歷了這樣的事情之后,崔公終于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于是在大門寫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用來告誡世人,要懂得認清世間的人情冷暖。
司馬遷就用汲、鄭二人和翟公的故事,表達出對官場中人情冷暖的感嘆。后來,人們就將這個故事濃縮成了“門可羅雀”這一成語,形容為官之人官場失利后賓客減少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