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這一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比喻四面受敵,最終處于孤立無援的困境。那么“四面楚歌”這一成語是怎么得來的,你知道嗎?看完下面的歷史故事你就明白了。
四面楚歌的故事簡介: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軍隊駐軍在垓下,士兵不斷減少,糧食也快沒了,并且被劉邦的漢軍以及韓信、彭越的軍隊團團圍住。夜間,項羽聽到了漢軍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驚恐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要不然,楚人怎么這么多呢?”項羽在夜間爬起來并到軍帳中喝酒。
回想過去,身邊有美麗的虞姬以及寶馬驗,而今……于是項羽就慷慨悲歌并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驗馬不馳。驗馬不馳啊怎么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么安置你!”反復地唱著這首詩歌,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留下了熱淚,身邊的人也都低著頭哭了。唱完之后,虞姬當著項羽的面自殺了。
接著,項羽跨上戰馬,有部下壯士八百多人跟隨項羽,當晚就從南面突出重圍,騎馬逃走了。天亮時,漢軍才察覺并立刻下令追擊項羽。當項羽渡過淮河時,身邊只剩下騎兵一百多人。到了一片低洼地時,漢軍追上了項羽。項羽立即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只剩下了二十八個騎兵,但是追擊項羽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已經料到這次是難逃了,最終項羽自刎于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這個故事中提到了項羽聽見四周唱起的楚歌,感覺十分驚恐,最后項羽因失敗自殺,所以后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受到了多方面的攻擊,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