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熱的意思“水深火熱”這一成語原意是指老百'姓遭受的苦難,就像水一樣越來越深,就像火一樣越來越熱。后用于比喻人民生活陷入了極端痛苦之中。該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該成語來源于戰國時期一個與戰爭有關的故事:
戰國時期,燕王噲改革了國政,將王位傳給了相國子之,而將軍市被和公子平對此感到不滿,于是率兵攻打子之,內戰爆發。此時燕國陷入一片混亂,齊國乘虛而入,齊宣王派大將匡章率十萬精兵攻打燕國。
燕國百姓對內戰非常反感,不抵抗齊軍,出現“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局面,甚至有些地方的燕國百姓給齊軍送去糧食和水源。所以,五十天后,匡章攻下了燕國國都。攻占燕國后,齊軍并沒有撤回的意思。匡章不約束自己的軍隊,士兵不斷欺壓百姓,這時燕國的百姓紛紛起來反抗。
此時,齊宣王向正在本國游說的孟子請教,問道:“有的人勸我不能吞并燕國,有的人勸我可以吞并它,我到底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說:“如果吞并燕國,當地百姓反而很樂意,那就吞并它。古代就有這樣的先例,周武王便是。”“如果吞并燕國,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孟子又說,“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代也有這樣的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舉了這兩個例子后指出:“當初齊軍攻入燕國,燕人送飯遞水表示歡迎,那是因為燕國百姓想擺脫苦日子;而今如果齊國進而吞并燕國,給燕人帶來亡國的災難,使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他們必然會轉而盼望別國來解救了!”“水深火熱”這個成語就是源于這樣一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