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原是用來形容書法寫得剛勁有力,現在人們多用于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很透徹。你知道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嗎?為什么叫“入木三分”而不是“入木四分”或者“入木五分”呢?入木三分寫的是誰?那我們就必須講一講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人,因他曾經做過右將軍,所以又稱“王右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之一。王羲之的字寫得非常好,一是和他的天賦有關系,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勤奮。他為了練習寫字,幾乎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因為無論是走路還是休息,他都不停地想著字的結構以及用『指頭在衣服上比畫。時間長了,他的衣服都被弄破了。曾經他在池塘邊練過字,每次寫完字后,他都要在池塘里涮一下筆硯,后來整個池塘中的水都被染黑了。可見,王羲之為了練習書法下了多大的苦功夫。
王羲之特別喜歡鵝,所以他就經常觀察鵝。從鵝的動作中,王羲之也領悟到了書法的一些奧秘,這對他的書法很有幫助,他曾經因為要買自己喜歡的鵝,寫了一部《黃庭經》和一位賣鵝的道士做交換,可見他愛鵝之深。還有一次,當時皇上要去祭祀,所以讓王羲之在一塊木板上寫上祝詞,然后再請人進行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看到上面的字非常驚訝,因為王羲之的字竟然滲入了木頭三分多。然后贊嘆道:“右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哪!”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就是源于有關王羲之的這樣一個小故事,起初是形容王羲之寫字的筆力極其有力,后來人們就用“入木三分”形容對問題的分析很深刻、很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