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漿細胞性乳腺炎?漿細胞性乳腺炎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非細菌感染的化膿性乳腺疾病,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1%?5.5%。近年來,該病發病患者數逐年上升,漸漸被廣大專業醫務工作者所認識。
1923年,布拉德古德(Bloodgood)發現在乳暈皮下常常可以觸及擴張的乳腺導管呈條索狀,并且其形態類似蟲狀物或成棕紅色的管狀物,稱為“靜脈擴張腫”。1925年尤因(Ewing)在顯微鏡下檢查時發現病灶中可見大量漿細胞浸潤。1933年阿代爾(Adair)就本病作了詳細地報道,認為本病發展到后期階段,乳腺導管內的分泌物不僅能刺激導管,促使導管擴張還可以溢出導管,從而引起導管周圍以漿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故將其命名為“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
1956年.哈根森(Haagensen)首次提出本病變以乳頭周圍主導管引流停滯為基礎,將其命名為乳腺導管擴張癥,當病變發展到一定時期,管周出現以漿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時,才稱其為漿細胞性乳腺炎,所以認為它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1958年,顧伯華在國內首先將本病痿管期命名為“慢性復發性乳腺痿管伴有乳頭內縮癥”o其后,隨著學術發展,研究者們逐漸發現本病還有其他眾多的特點,因此本病的名稱繁多,目前西醫多使用漿細胞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癥、阻塞性乳腺炎、乳管炎、肉芽腫性乳腺炎等。因為本病在發病過程中,病變部位會有粉渣樣分泌物,所以中醫稱為粉刺性乳癰等。
該病好發于非妊娠期、非哺乳期。乳房腫塊是最常見的表現,腫塊可以大小不等,大者可波及整個乳房。患病初期乳房腫塊處膚色正常,隨著疾病的進展.腫塊局部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紅腫,日久潰破岀膿,膿液中夾雜有脂質樣物質,全身癥狀較輕。本病雖為乳腺的良性疾病,但因其病程長、經久難愈、易反復發作,以及潰破流膿影響日常生活等,常被患者稱為“不要命的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