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圣經和歷史典籍記載,我們得知原來受洗的先決條件是禁食,表明信仰,表示愿意過基督徒的生活。到德爾圖良時代,已經發展出一套繁雜的洗禮儀式。儀式開始時,基督徒洗禮要正式宣布棄絕魔鬼及自己的一切惡行。隨后三次受浸,從受浸的池子上來后嘗一點加了蜂蜜的牛奶,象征現在的身份是基督里的新生嬰兒。之后在受洗人頭上抹油,行按手禮,這些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三章。
(1)基督徒洗禮水洗禮
“水洗”是圣職人員以水給人施洗,當然這水是經過祝圣后,才能施洗,強調這水的神圣性。因此,接受水洗的信徒,要認信耶穌基督,接受的水洗是出于上帝的,是以“水”作為洗禮的記號。現代水洗禮方式分為浸水(大水)和點水(小水)兩種。浸禮是在海、江、湖、泊、河、溪等有水處,或在蓄水的各類水池、大容器中以全身浸入水平面以下,取入水埋葬和出水復活預表之意義,施浸者舉手奉父、子、圣靈的名施洗或奉耶穌基督的名,將受禮者浸入父、子、圣靈的名內。
浸水式洗禮所象征的“洗潔、死亡、復生”等意義.雖然比較明顯,卻有許多不便之處,所以教會內多采取小水式的付洗方式。小水洗禮有“蘸水禮”,施禮者禱告后,在水盤中用手或拂蘸水在受禮者頭上和身上完成“洗禮”;有“點水禮”,施禮者在水杯中用指頭點水在受禮者額頭上,經禱告祝福后完成“洗禮”;有“彈水禮”,施禮者用指頭在水容器中蘸水彈在受禮者額上;有“抹水禮”,施禮者用右手沾水抹在受禮者額頭上;有“灑水禮”,施禮者用牛膝草或用“圣”拂蘸水輕拂在受禮者全身;有“捧水禮”,施禮者在水盤中用雙手捧水放在受禮者頭頂上流下;有“潑水禮”,施禮者用一盤水潑在受禮者全身身體上;有“淋水禮”,施禮者用容器將水從頭上淋下,淋濕受禮者全身;有“倒水禮”,施禮者禱告后將一桶水從受禮者頭上倒下淋濕全身。
(2)基督徒洗禮火的洗禮
火洗.也稱愛洗,是愛的熱情加受洗的真誠愿望。《路加福音》記述了耶穌針對一位婦女的信仰說了這樣一段話:“她的許多罪得到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路7:21)有人認為這就
是火或者說就是愛的洗禮。耶穌還有一次對門徒說:“凡愛我的人,也得到我父的愛.我也要愛他,并將我自己顯示給他。”(約14:21)這些例證說明,基督教所強調的是愛的悔罪能帶來罪過的赦免,從而獲得洗禮的效果。還有人認為火就是燒的意思,也就是藉著信仰要把人的罪和不圣潔的東西燒干凈。
(3)基督徒洗禮圣靈洗禮
約翰對當時的百姓說了這么一段話:“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后來的(是指耶穌基督),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靈與火給你們施洗”(《馬太福音》3章11節)。圣靈的洗是指圣靈的工作,令信徒與基督聯合.以基督為頭,而該信徒與其他信徒都是基督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