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狗盜”這個成語字面意思是學習公雞啼叫,佯裝成狗進行偷盜。這個成語多用作貶義詞,比喻一些人只有低下的本領,卻沒有真正的才干。另外,還指一些不光明正大的行為。
《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記載: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特別喜歡廣交天下門客,號稱賓客三千。有一次,孟嘗君率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想讓他做秦國的相國,當時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所以決定留下來。
但是大臣們直言進諫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來說是有隱患的,因為他是王族,他在齊國有封地以及家人,怎么會甘心留在秦國呢?”秦昭王覺得此話很有道理,于是就改變主意。結果,孟嘗君以及他的手下人都被秦王軟禁了起來,不久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孟嘗君得知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派人去向她求助。
雖然妃子答應幫忙,但是必須用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做交換。孟嘗君這時很為難,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它獻給了秦昭王。這時,一個門客說:“我可以得到那件狐白裘!”說完就離開了。原來這個門客有鉆狗洞偷東西的本領。那個門客經過調査,了解到那件狐裘被放在了宮中的精品儲藏室里。于是,一天晚上他便借著月光,憑著自己高超的本領,輕而易舉地鉆進儲藏室,成功地偷出了那件狐裘來。
后來,孟嘗君一行人得到了妃子的幫助后,秦王答應不殺孟嘗君,并允許他回齊國,還提出為他送行。但是孟嘗君怕夜長夢多,決定連夜回齊國。當他們到了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市,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還是半夜。但是當時秦國法律規定函谷關雞叫時才打開城門,大家正發愁的時候,聽到了雞叫聲,接著城門就打開了。原來是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有模仿雞叫的本事,其他的雞一聽到雞叫聲就跟著叫起來。孟嘗君最后成功逃回了齊國,這都多虧了門客們的本領。
雞鳴狗盜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雞鳴狗盜”一詞就是由孟嘗君的故事引申出來的,不過現在人們常用作貶義,用于指那些只會一些低下的本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