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原意是指洛陽的紙因為一時供不應求,所以價格非常昂貴。后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作品被后世看重,風行一時,影響深遠。
洛陽紙貴來自于哪個歷史故事:該成語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這個成語和西晉一個名叫左思的有關:
西晉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左思,他出身卑微,不善言辭,而且外貌丑陋,說話還有一點口吃。左思幼時很頑皮且不愛讀書,他的父親經常為這事生氣,但是不管怎么教導左思,他依然如此,因此他的父親感到很失望。有一次,父親竟當著他的面告訴自己的一位朋友說:“左思這孩子不聽話,學習還比不上我小時候呢!”說著,臉上流露出無奈的神色。
這一切小左思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于是,小左思就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從此他發憤讀書。左思長大之后,由于他非常刻苦地讀書,所以能夠寫出一手好文章,并且他的文章辭藻十分華麗,一時間有了名氣。他用了一年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了他文采出眾,這為他后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
后來,左思的妹妹左菜因才貌雙全,被晉武帝選昭入宮,左思隨全家來到了京城。看到京都如此繁華,左思有了寫《三都賦》的想法。為了更好地詮釋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的內容,他潛心研究,精益求精,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室內、廳前、走廊甚至廁所里都被他掛上紙筆,一有靈感,便隨手記下。
十年后,他終于完成了《三都賦》。起初,《三都賦》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后來由于得到了皇甫謐、張華等名流的大力推薦,《三都賦》才在洛陽流傳開來。由于當時技術有限,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過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一時需大于供,紙的價格大幅上漲。后來,人們便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文章作品膾炙人口,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