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而不實"這個成語在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中有相關記載:“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后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外表雖好,但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也指表面上看似很有學問,實際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那么這個成語如何來的你知道嗎?讀了下面的故事你自然就明白了。
?歷史上華而不實的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陽處父在從魏國回來的路上經過寧邑,住在了一家客店里。那位客店的老板姓嬴。店主看見陽處父一表人才,舉止不凡,十分敬佩,就悄悄告訴妻子說:“我做夢都想投奔向這樣一位才華岀眾、品德高尚的人,可是找了這么多年,一直都沒找到一個合我心意的。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很不錯,我決定投奔他了。”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后,就告別了妻子,跟著陽處父走了。
在路上,陽處父和店主東拉拉,西扯扯,不知都說了些什么,店主邊走邊聽。剛走出寧邑縣的邊境,店主突然改變主意,告別了陽處父。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回來,心中很是納悶,問道「你好不容易才遇到這么一個合你心意的人,怎么沒有和他一起走呢?你不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嗎?家里的事你不用擔心/
那位店主說:“我看到他長得博學多才,以為他值得信賴,沒有想到聽了他的談話后,卻感到非常厭惡。我生怕跟著他,不但學不到東西,反倒遭受禍害,所以就改變了原來的主意店主又補充說道:“這陽處父,在我的心目中,就是個'華而不實'的人。”所以,店主最后很堅定地離開了陽處父。
白此,“華而不實”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被人們廣泛應用,一直到今天人們依然用它來比喻那些外表看起來挺有學識的,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