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用來形容什么:“朝三暮四”一詞岀自莊周《莊子?齊物論》中,該詞原意是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人們常常不守信用,變化無常。
關于“朝三暮四”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宋國(今商丘)有一個特別喜愛養狒猴的老人,他養了很多狒猴。凡是這些可愛的狒猴們心中想些什么,老人都能猜岀七八分,并且狒猴們對老人的心思也比較了解。由于狒猴們平時吃的東西比較多,家中的糧食沒有那么充足,所以老人為了讓狒猴們能夠吃飽,減少了全家人的糧食。
但是時間長了,家里的糧食實在沒有那么多,老人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每天少給狒猴們一些橡栗的數量,可是老人擔心狒猴們不聽自己的話,看出老人的心思后和他生氣。于是老人就欺騙獗猴們說:“如果我早上給你們三顆橡栗,晚上給你們四顆橡栗,你們覺得怎么樣?”狒猴們一聽氣得都跳了起來。
沒一會兒,老人又說:“那早上我給你們四顆橡栗,晚上給你們三顆橡栗呢,這樣你們覺得如何呢?”猴子們聽了之后,個個歡呼雀躍,以后對老人的話言聽計從,沒有絲毫反抗之意。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要善于通過現象去看事物的本質,不管形式有幾種.本質只有一種。后來人們用“朝三暮四”來比喻人的行為沒有定數,反復無常。同時也告誡我們不能只看問題的表面,要看到問題深層的含義,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應該認真思考,看出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