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小巫見大巫:“小巫見大巫”古時候指那些利用裝神弄鬼的把戲,以幫人祈禱的方式騙取他人錢財的人。原意指的是小巫法術比不上大巫的法術,當小巫見到大巫的時候,沒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法術。
后來比喻兩個事物相比,一個遠不如另一個。這個成語岀自漢代陳琳《答張級書》:“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關于這個成語有一個小故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有兩個人,他們是同鄉的好友,一個名叫陳琳,一個叫張級,陳琳在魏國做官,張絃是東吳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才華,雖然各司其職,但是都非常仰慕對方的才華,經常利用寫信的方式,交流對作品的看法。
有一次,張級看見一個栩榴枕,非常喜歡,就特意為枕作了賦。相隔千里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后,一直夸贊個不停。在一次宴賓宴席上,陳琳專門拿岀了張絃寫的那篇文章給在座的各位賓客觀看,嘴里還不停地夸贊文章寫得如何好。
沒過多久,張級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應機論》以及《武庫賦》,特別地喜歡,立刻給陳琳寫了一封信。信上不停地夸贊陳琳的見解非常獨到,文辭十分清新,還說一定要好好地向陳琳學習。
陳琳見了他的信后感到特別地感慨,立刻給張絨回了一封信,謙虛地說道:“我生活在北方,和這里的文人交往比較少,并且這里的消息不靈通,也沒有見過什么大的場面,只是這里寫文章的人不多才顯得我比較冒尖。得到大家這樣的夸贊,真是受寵若驚。你過于夸獎我了,我和你的才華比起來就像小巫見到大巫,沒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法術